马尔穆什上演帽子戏法,能让瓜迪奥拉鼓起勇气和皇马拼命吗?
形势比人强,这句话又在曼城身上应验了。
首回合在主场输给皇马,瓜迪奥拉和球员们已经被逼上绝境了,到了周末,老同志们自然需要休息,而上一场比赛被弃用的新援来解决周末的比赛的同时,瓜迪奥拉也需要从不同的人员和思路里找一找其他的办法。
毕竟,瓜迪奥拉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,总是被对手绝杀,他也不知道为什么。
在赛前,外界普遍预计这是一场曼城打起来不会那么简单的比赛,甚至不乏在主场继续被纽卡斯尔欺负的可能性。
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,埃迪-豪的球队向来注重冲击,但他们不仅因为自己的后卫线选材,存在天然的脱节倾向,而且这场比赛在客场作战,哨子上是不会有利于他们的。
而最关键的是,他们遇到了一个被比赛结果和外界评论搞得有点心烦的瓜迪奥拉,每每到了这种压力很大的时候,瓜迪奥拉才会出现变化。
尤其是到了现在,他不缺少人手了。
于是在这场比赛,瓜迪奥拉摆出了这样一套站位:
后场继续是2-3站位,但在双中卫的身前,已经变成了京多安、尼科-冈萨雷斯和里科-刘易斯。
暂且不提这些球员的能力高低,至少从特点上来说,这看起来就比周中的阿坎吉、斯通斯和格瓦迪奥尔正常多了,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。
而在这场比赛,格瓦迪奥尔不仅没有内收,而且充分前压,从而将身前的马尔穆什压进肋部,就此形成了他和哈兰德的双前锋组合。
仅仅是站位层面,曼城在这场比赛就合理许多了,而在有球环节,曼城也有了一些变化。
面对纽卡斯尔的高位逼抢,这场比赛的曼城果断起脚长传,打向身后的长传球一脚接着一脚,在开场5分钟内就出现了两次:
这才是哈兰德最能发挥个人特点的比赛场景,但从第二次接下长传,在大空间里带球趟大,你也能看得出来,他依然需要搭档来为他规避他所不擅长的工作。
万幸的就是,今天的马尔穆什在他的身边。
仅仅从位置上来说,马尔穆什这个位置似乎谁都能打,比如福登似乎也可以出现在哈兰德的身后。
理论上是这样的,但在现实情况里,你需要分辨的是,哈兰德需要的究竟是一个二前锋,还是一个前腰?
如果只需要一个前腰,那么他的有球能力就不能如此之差,因为在极端情况下,前腰球员可能会被防守职责压进中场线,这样一来,打在单前锋的位置上,球员的能力就需要比较全面。
而且,从哈兰德的角度来说,他是一名不擅长脚下、背身能力有限,却身高体壮,冲击能力极其出色的特型前锋,他不仅需要搭档,而且需要另一名存在感同样很高的搭档,和他一起高效且长期折腾对方的后卫线。
那么,这个搭档就不能只会在哈兰德的身侧接球,而要像马尔穆什这样,先回撤,再反插,打出一个能9能10的标准9号半的效果:
这样的比赛思路,显然不是福登等人具备的特点。
这样一来,哈兰德和马尔穆什组成双前锋,福登在二线伺机而动,格瓦迪奥尔和萨维尼奥各拉一边,曼城至少就拼出了一个思路正确的进攻模式。
第16分钟这次进攻,边路拉开宽度,福登插上,马尔穆什二线接球再从肋部攻入,大部分环节就显得没什么问题了。
而在第19分钟,哈兰德回撤、马尔穆什反插,曼城后场长传打身后,就这样轻松地收获了第一球:
5分钟之后,曼城横移到弱侧之后,哈兰德在右半扇牵制对手,马尔穆什便有了在肋部接球,和纽卡中卫一对一的空间和机会:
面对这种以灵活性见长的前锋,纽卡的中卫肯定是防起来会非常吃力,这一点是很正常的。
两球落后,纽卡在客场自然需要前压,而曼城这个时候就有了反击机会,尤其是在双前锋的带动下,福登和萨维尼奥都会踢得非常轻松:
当然了,纽卡压上来,总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身体优势,只不过在埃迪-豪的战术思路里,阵地战的进攻套路大多都是传中。
于是在30分钟区间,纽卡确实借此打出了一些机会:
但在这个时候,叠加体能下滑,纽卡就会出现脱节风险,于是在第33分钟,曼城再次获得了快速进攻的机会,发展出来的时候,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:
而在最后的进攻镜头里,哈兰德压住后卫线,纽卡斯尔这时暴露英式后卫线的典型毛病,整条线都被一个角的压力,全部缩进小禁区。
而且在人员能力上,全员看球不看人,根本没有注意到身前的马尔穆什:
33分钟,曼城在主场取得了3球领先,这场比赛实际上就这样结束了。
客场起势无比困难,纽卡斯尔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,所以下半场的他们浅尝辄止,很快就用换上替补的方式,接受了这个比赛结果。
而在曼城这边,马尔穆什直至暴露了体能问题,哈兰德出现受伤隐患,瓜迪奥拉才选择了轮换,所以曼城球迷不仅要担忧下周对阵皇马的突前人选,也不禁怀疑马尔穆什会不会在对阵皇马时出现在首发阵容,就像今天这样。
是的,你不要觉得瓜迪奥拉今天思路对了,就认为他会就此延续下去,名帅的思路你别猜,猜来猜去你也猜不明白。
至少,曼城今天的思路是正确的,整个战术也是平衡的。
尽管仍有格瓦迪奥尔不该打在这个位置上,胡桑诺夫前顶有些冒,尼科-冈萨雷斯还有些拘谨等等等等的瑕疵,但在现阶段,这些问题都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。
这套东西,规避了五个大个子后卫尝试出球的尴尬样子,规避了中场活力会在上、下半场准时耗尽,哈兰德一个人在前边孤木难支等等各种各样的清晰短板,这才是导致曼城在联赛、欧冠,不管是对阵强队,还是弱旅,都会出现波折的大问题。
相较之下,其他的都是小问题,在如此多的问题前面,抓大放小才是最重要的。
然而,这套东西也有他的局限性,短期内,就是马尔穆什和哈兰德之间还需要更多的熟悉和配合。
今天马尔穆什打得好,源自于哈兰德为他制造了大量的空间,等于是哈兰德干活,他摘桃,也源自于纽卡斯尔没有对付曼城双前锋的预案,加上自身的后卫和后腰,也根本防不住马尔穆什这种特点的球员。
溃败是非常正常的,但其他的对手不会犯一样的毛病。
所以,等到遇到三后卫体系,或者在后卫身前拥有出色后腰的对手的时候,哈兰德和马尔穆什就存在同时被对手针对性限制的时候,那个时候,两个人就需要打得更好一点。
至少,哈兰德在队内的地位,也决定了他不会真的就此成为战术角色,马尔穆什需要为哈兰德送上更多的助攻。
长期视角下,局限性就是马尔穆什的防守职责。
这场比赛,曼城的有球站位很好,但在无球的时候,马尔穆什会落到左边前卫的位置,而且防守深度不低:
这显然不是一个二前锋应该所处的位置。
在这场比赛里,马尔穆什防守时落位过深,进攻时又要不断地回撤、反插,哪怕这场比赛的强度,随着他的进球很快就下降了,但在60分钟之后,马尔穆什还是出现了体能问题。
北非球员的身体素质,总是会有一些清晰的短板,所以作为二前锋,他的防守职责需要小心分配。
但这一点非常难,说白了就是瓜迪奥拉不会防守,你不能指望他用8人构筑出多么严密的体系,所以两个边锋都落回来,在强强对话里是难以避免的事情。
现阶段,只能是趁着马尔穆什年轻,就先这么狠命地用着,反正曼城已经胜诉,实在不行,以后再买人就是了。
当然了,纽卡的能力和皇马不能比,但皇马现在根本没有成熟的中卫可用,而且曼城也很久没有如此轻松地赢下一场联赛了吧?新援登场,至少总是会有一些新鲜感能打给对手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不管瓜迪奥拉是如何想的,首回合对阵皇马的策略都是错误的。一个不会防守的教练,不去想着把进攻效率拉满,反而幼稚地搬出五后卫去对上皇马的四个进攻手,这是标准的自曝其短。
现在的曼城,互捅,和对手比拼进攻效率是唯一的选择,尤其是对阵现在的皇马,更是一个绝对可以认真考虑的选项,而且首回合在曼城主场,是最佳的对攻环境,但瓜迪奥拉自己害怕,偏信老将,自曝其短,错失了这次好机会。
如今砍瓜切菜般地拿下纽卡,只能看瓜迪奥拉会不会鼓起勇气,在伯纳乌和对手互捅了。
